这个行业是一个被人容易忽视的行业,一致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,消磨时光,娱乐消遣的网上场所,这就是虚拟经济之一的游戏搬砖产业。
这个行业的产生,起始之初,是中产玩家花钱让贫穷玩家代肝任务与等级。
在2010年时,我也曾做过一年的代练,一人控制5台电脑,帮5个老板起号,做任务,每天才赚200不到,却要花费1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。
在后来,慢慢的演变为自产自销,在代练的过程中,发现了一些任务会产出大量的物资,这些物资正是中产玩家们的刚需。但是,要获取到这些物资,条件极为苛刻,就是要不断地加强装备与宠物,提升战力水平。
贫穷玩家,在游戏里充值100块,心如刀绞,更别说去提升战力,这根本不可能,也只有看破天机的中产玩家,下了血本,雇佣贫穷玩家或代练工作室批量的起号,批量的成号,然后开始在游戏里围剿这些资源。
在形成规模之后,白天上班,晚上收钱,形成了一条人不知,鬼不觉的发财之路,也叫【地下工厂】。
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梦幻西游,这个游戏里的群体跟屌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,全部是中产阶段的游戏战场。
一组角色少则上万元,多则上百万,起号周期久,利润高且稳定,盘踞游戏搬砖行业20多年。
在当下经济低迷期,很多产业都是负增涨,但在游戏搬砖产业去呈现出了很强的增涨态势。
很多数据的来源,都指向了全球游戏市场规模的同比逆势增长。传统经济下行期,越廉价的消费品,需求就越大,比如:地摊经济,成本低,消费人群扎堆消费,我时常会看到免费锅底的小火锅,还有室外烧烤等。
同样,数字时代,娱乐的需求也转向了更低成本的游戏产业,就如,打台球一样,从“助教”模式下沉到几十块的干耗模式,娱乐成本依然很高。从上千的足浴,到几十的足底按摩,消费水平一降再降,依然觉得消费不起了。
在失业潮来临时,催生了“灵活就业”需求,便是游戏搬砖产业。一台二手电脑,成本不足1000,却可以用来搬砖搞钱。
而游戏搬砖门槛低、时间自由,很容易吸引失业与降薪人群,特别是一些国外的国家,已成立职业化打金基地。
游戏搬砖产业链暴利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?
一是上游:游戏厂商的默许行为。部分厂商通过交易抽成变相获利(如他们自营平台收取5%以上的手续费),交易量越大,越多,厂商抽成就越多。
二是中游:专业化搬砖工作室
利用科技或廉价的劳工,代刷游戏里的稀缺资源,大量获取游戏虚拟数值,以此进行变现。
并且已经形成工业化操作:脚本挂机+账号矩阵+跨国人力套利。
三是下游:交易市场
第三方平台(如5173)年交易额超百亿,在某些游戏内,也形成了一些地下交易钱庄(买卖游戏币)
四是终端:玩家的需求
花钱买时间,中产玩家付费让穷人代肝,虚拟资产金融化,让打金变成“挖矿”。
花钱消费的场景很多,但是花最少的钱,获取到最大的愉悦,莫过于打游戏。这就如同,花钱找鸡与看片撸管,都能解决需求,但哪个成本更低呢?不言而喻。
游戏搬砖市场,其实也是一场人性与规则的博弈。
游戏搬砖本质是虚拟世界的人口红利,用穷人的时间换取富人的娱乐,其暴利源自人性弱点(懒惰、贪婪)与游戏经济系统的漏洞。
经济越差,现实世界的生存压力越会迫使更多人加入这场危险游戏,直到系统失衡引发新一轮清洗。
游戏内容的不断更新,一边是满足这个群体的消费欲望,一边是遏制工作室利用先进的科技带来的破坏性开采,厂商在这两者之间取利。
即盯着玩家的口袋,也想赚工作室的钱,谁玩的更溜一点,要看谁理解的更深入一些。